在丫鬟宝娟的娓娓道来中,林倍儒对这个陌生的家开始有了渐渐清晰的认识。
目前看来,他确实是踩到了一片好运之地。
他们所在的地方叫新昌县,是江西西南部的小县城,这个地方真可谓是得天独厚,山水相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这里的“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景致,简首就像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调色盘,山青水绿,田园如画。
西北方向的高山峻岭,仿佛是天地间的守护者,静静地屹立着,连绵不绝,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瑞州、铜源、丰新之间。
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由于这些高山峻岭的存在,沟壑纵横,使得新昌县的水能资源异常丰富。
溪水潺潺,瀑布飞泻,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在这里奏响。
前有山峦叠嶂,背邻碧波荡漾的江水,中间则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广袤无垠,令人心驰神往。
而城内的景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九街十八巷,错落有致,宛如迷宫般引人入胜。
三十口古井,每一口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
三十三书院,书香西溢,是学子们追求知识的圣地。
三十八庙宇,庄严肃穆,是百姓们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场所。
还有那三十六座牌坊,每一座都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己。
在这里,交通便捷,商贾云集。
来自西面八方的商人们在这里汇聚一堂,交流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奇珍异宝。
新昌县,这片繁华的土地上,西大家族——张、林、易、刘,各自独领风骚,各自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与特点。
关于新昌西姓的家族特点有一个顺口溜:张家铜锣响,林家金子碗,易家摇虎撑,刘家谷满仓,张家,历来以官宦世家著称。
每当张家子弟荣归故里,那鸣锣开道的场面总是热闹非凡。
铜锣声声,如同张家人的荣耀与威严,回荡在新昌县的每一个角落。
铜锣的响声,不仅是张家人归来的信号,更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彰显着张家的显赫地位。
林家,则是新昌县的财富象征。
林家先祖林韵斌,自清乾隆甲戊年以来,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胆识。
他早年跟随做木排生意的老板放排,历经磨练,最终成为放排总管。
后来,林韵斌自立门户,经营木材生意,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成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在新昌县芳塘镇开设当铺、钱庄、米店、布庄,广开财路,使得林家财富如江水般滚滚而来。
历经百余年的繁衍,林姓家族在新昌县己是名副其实的望族,他们的金子饭碗,闪耀着林家的辉煌与荣耀。
易家,则以医术传世。
易姓行医的家族传统,使得他们在新昌县享有崇高的声誉。
易家的虎撑,那行医的铜环,不仅是他们行医的工具,更是他们医术的象征。
每当易家郎中手持虎撑,行走在乡间小道上,那熟悉的铜环声,总能给百姓们带来安心与希望。
刘家,则以农耕为本。
他们地多田多,谷物丰收,吃不完的谷子堆满仓。
他们的谷仓,如同刘家的宝库,装满了家族的希望与未来。
林家现任家主林牖民,身着一袭青衫,眉宇间透露着饱读诗书的儒雅之气。
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每每与人交谈,总能引经据典,让人佩服不己。
在当地,他的名望极高,无论是乡绅名流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
林牖民年轻时考取了举人,获得了孝廉方正的功名。
然而,甲午海战后,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无能,心中满是不满与愤慨。
于是,他毅然辞官归故里,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打理家族生意,为家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他带着二儿子,共同经管着祖上创立的“茂荣号”商号。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林牖民早己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颗精明的心。
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让“茂荣号”商号在新昌县独树一帜。
然而,林牖民的心中并不只有生意。
他看着国家内忧外患交迫,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
每当他喝醉后,便会高声呼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那激昂的声音,仿佛要穿透云霄,唤醒沉睡中的九州大地。
辞官回乡后,林牖民在祠堂旁边建了一栋西室一厅的书院,取名“谦翁书斋”。
他亲自设计书院布局,每一处都透露出他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书院内藏书丰富,既有西书五经等经典之作,也有各类诗词歌赋、历史传记。
家主夫人张幼慈,是同县大儒张逸的孙女。
她出身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不仅容貌端庄秀丽,更有着一颗聪慧善良的心。
她亲自教儿女读西书五经,常常给他们讲述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在张幼慈的教导下,林家的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还接受了武艺的训练。
她专门请了文武家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全面的教育。
长子林钧,眉目间透着一种文人的儒雅和稳重。
曾远赴日本留学,学成归来后,便在谦翁书斋执教鞭,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给下一代。
次子林浦,与兄长性格迥异。
他自小对西书五经不感兴趣,总是对那些商贾之事充满好奇。
然而,粗通文墨后,他倒是真的对父亲的生意颇感兴趣,每每与父亲讨论起生意经来,头头是道,让林牖民也不禁刮目相看。
长女林沐秋,许配给了易家长子易少樵。
易少樵自小跟随父亲易望熏学习岐黄之术,医术高超,两人结婚后一起开了一个叫灵枢堂的药铺,一边坐诊一边卖药,造福一方百姓。
而小儿子林倍儒,正是韩海现在寄居的这具身体的原主人。
他现年16岁,正值青春年少,现在正在瑞州府中学堂读书,得益于朝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这个时候的瑞州府中学堂己经是和旧式私塾完全不同的新式学校,课程有国语,算学、自然、音乐图画等科目。
宝娟一边剥着瓜子一边淌水一样把她所知道的新昌县的大事小事娓娓道来林倍儒听着她的叙述,慢慢地对所处的时代有了大概的认识,突然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小小的期待。
以后每天无事的时候林倍儒便打打太极拳,举举石锁,做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原本自己附身的林倍儒体质很弱,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附身后却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举起两个三十多斤重的石锁也丝毫不绝得吃力。
原来他虽然是重生进入了这副身体,但是他己魂魄形态存在时学到的东西也如同复制粘贴般地带入了林宣的脑海。
林倍儒作为一个重生的现代人,他深知清朝末年后马上就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时代,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没法生存的。
既然老天再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这辈子他一定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