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徐达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由网络作家“毕奇”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讲述主角徐达朱元璋的爱恨纠葛,作者“毕奇”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时也捻着下巴道:“三哥这手法,绝对是行家!”朱棡此时揉着面。面里面加了蔗糖和蒸熟的红薯,而且这不是面粉,而是糯米粉。他要做的是软糯可口的红薯饼。作为优质单身男青年,他在厨艺上那也是下过功夫的!别说这么点小玩意,就是搞点西式的,搞点糕点,那也是不在话下的。这时候,郭惠妃也马皇后也走了上来。马皇后想要帮忙,......
《精品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精彩片段
第十三章:惊天产量,来自于单身男性的自信
亩产多少?
朱元璋的眼中露出疑惑之色。
马皇后嗔怪道:“老三,你有话直说,别一惊一乍的吓唬你爹。”
朱棡笑了笑:“那就容儿子卖个关子了。”
说完,朱棡出去将观稼殿的主事官给招呼了进来。
“参见陛下,皇后娘娘。”
“参见太子殿下,晋王殿下。”
朱元璋嗯了一声:“平身吧。”
这时候,郭惠妃等人也都进来,原本还担心朱棡的等人看到朱棡好好的站在那,也就松了口气。
“老三,这玩意产量真的很高?”朱元璋看着石桌上的那块红薯,问道。
“回陛下,是的!此物产量极高。”朱棡点头。
“有多高?”朱元璋坐在石凳上,脱掉自己脚下的布鞋,不断的敲在石墩上,将上面的泥土拍下来。
“很高!”朱棡想了半天,想出这么个回答。
“你小子,还卖关子是吧?”朱元璋没好气的道。
“吴大人,让人划一亩地,命人采收红薯,咱们得以实物说话。”朱棡笑道。
观稼殿的主事点头:“下官这就去办!”
说罢,火急火燎的去找人。
观稼殿有一群负责卖苦劳力的太监,人多力量大,没多久,一亩地的红薯秧就被拔的干干净净。
“这红薯秧可别丢啊,将嫩芽都给择下来,待会用姜蒜爆香,炒着吃。”
“老的秧也别丢,用闸刀闸碎了,煮熟了喂宫里的牲口。”
朱棡也在旁指挥着。
马皇后看着朱棡的身影,眼眶微微泛红。
“妹子,咋了?”朱元璋看到马皇后眼眶泛红,问道。
马皇后有些无奈的道:“重八,再过一年,这些孩子就该出去就藩了,我这心里……,不是滋味。”
父母在,不远游。
寻常百姓家,没有不得已的原因,都不会远离父母的身边。
而生在皇家,命不由己啊。
朱元璋握着马皇后的手,没有开口说话。
费了起码两个时辰的时间,太监们终于把那一条条土垄里面的红薯给挖了出来。
随后就在一旁的池子里开始清洗。
另一边,官员主事则是指挥着上称称量其重量。
而这时候,朱棡也带着朱樉,朱橚,朱桂等弟弟妹妹在一旁的灶房里面开始做着吃食。
红薯可以做的东西那可就多了。
朱樉看着朱棡那熟练的操作技法,惊得下巴都合不上了。
“天啊,老三这是哪学来的?”
老五朱橚性格儒雅,此时也捻着下巴道:“三哥这手法,绝对是行家!”
朱棡此时揉着面。
面里面加了蔗糖和蒸熟的红薯,而且这不是面粉,而是糯米粉。
他要做的是软糯可口的红薯饼。
作为优质单身男青年,他在厨艺上那也是下过功夫的!别说这么点小玩意,就是搞点西式的,搞点糕点,那也是不在话下的。
这时候,郭惠妃也马皇后也走了上来。
马皇后想要帮忙,却被朱棡制止。
“娘,您操劳一辈子了,这些小事交给儿子来就好了。”
朱元璋此时也走过来。
看着朱棡那熟练的手法,诧异道:“你教他的?”
马皇后错愕不已。
“怎么会,老三自从进了宫之后就躲在这观稼殿之中,我哪来机会教他。”
“而且堂堂大明的晋王,学做饭做什么?”
朱元璋倒是没在意什么男人下厨丢不丢面子的事情。
他只是诧异和不解。
老朱此时也在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
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这些儿子,太不了解了?
先是老四跑路,现在老三又给自己那么多的惊讶。
随着朱棡的动作,一坨红薯和成的面也开始变成一个个的小饼子。
朱棡做了很多。
蒸的红薯,还有炭火里面烧的红薯,煮的红薯羹,基本上所有做法都给做了一遍。
伴随着锅里的气味冒出来,众人纷纷精神一振。
“好香的气味。”朱樉惊诧道。
郭惠妃也走来,笑道:“当真是,这味道可清甜的很。”
不光是两人,朱元璋等人也都觉得这味道很香。
老十三更是吊在朱棡的大腿上,喊着:“三哥,我饿!”
“马上熟了,别急。”朱棡揉了揉朱桂的脑袋,笑道。
很快,煮的红薯熟了。
“去,给爹娘和惠妃娘娘端去。”朱棡捞起红薯,装在盘子里递给十三弟朱桂。
“哦。”朱桂端着盘子,朝着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去。
“爹,大娘,娘,你们吃。”
朱桂声音很是稚嫩和清脆的喊道。
老十三是郭惠妃所出,而郭惠妃是后宫之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第一是因为沾亲带故的缘故,第二嘛。
小姨子嘛,也难怪老朱把持不住。
“这玩意真能吃?”朱元璋看着盘子里的红薯。
这玩意,模样倒是不赖,红白红白的,煮了之后还有一股子的清香味。
倒是跟土里刚刚刨出来的土疙瘩不一样了。
“爹,放心吧。”朱棡笑了笑。
这时候,已经忍不住的朱樉凑上来,嘿嘿笑道:“爹,你不吃让我吃。”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不过还是伸手拿起一块红薯掰开。
他这个动作,让朱樉有些意动。
他担心这玩意有毒,却还是先于自己吃了下去。
这或许就是爹吧。
“嗯?”
老朱咬了一口,在嘴里咀嚼了一番,发出一声疑惑的声音。
语气有些诧异,又有些疑问,还有着一点乐呵呵的感觉。
朱樉看着心里痒痒。
“爹,味道咋样啊?”朱樉问道。
朱桂也摇着朱元璋的腿:“爹,你说话啊。”
朱元璋吞咽下口,却是没有说话,紧接着又来了一口。
“呼哧呼哧……。”
红薯滚烫冒着热气儿,老朱吐着舌根子呼噜呼噜的吐气,不过看样子就知道,这红薯味道不差。
毕竟老朱吃的这么香。
马皇后这时候也忍不住,不过她显得文明许多,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尝了起来。
“嗯?这东西的味道,和木薯大不相同,甜丝丝的……,还糯糯的,倒是好吃。”马皇后惊喜道。
老朱这时候也吞咽下去,感叹道:“这东西倒是实在,两口下去就跟吃了两口干饭似的!有点像面食,又甜滋滋儿的。”
“惠儿啊,你也来尝尝。”
“标儿,你也试试。”
众人尝过,纷纷惊喜不已。
这时候,朱棡也端着红薯饼和一众红薯的吃食走来。
其中,老朱最喜欢用炭火烧的红薯。
而孩子和两位娘娘则是更喜欢红薯饼。
其中,油炸的红薯薯片也收获一片赞同。
“算出来了,算出来了!”
观稼殿主事走来,捧着册子,汇报道:“启禀陛下,算出来了,这红薯一共十九石,合计两千八百二十斤!”
第一十七章:揣摩透了帝王心思,你是皇帝?
不多时,朱棡也从朱棣的营帐之中走了出来。
刚出来,就看到徐达脸色阴沉的站在那里。
身上的软甲很是合身,看上去沉稳如山,气势厚重。
朱棡迎上去笑道:“魏国公为何脸色如此欠佳?”
徐达脸色微微抖了抖。
“晋王殿下早就得到了那亩产三千多斤的红薯?”徐达问道。
看徐达的神情,朱棡就知道肯定是老朱拿红薯的事情笑话了他。
毕竟一个当长辈的和晚辈打赌,还输得这么惨,徐达这个大明的开国公爷面子上确实有些挂不住。
此时,徐达也知道自己上了朱棡的套。
朱棡讪笑:“天德叔这是打算反悔?”
徐达瞪大眼睛,沉声道:“我徐达这辈子,就没有反悔这么一说!”
朱棡松了口气。
“说!”徐达上前,抓着朱棡的手腕,声音很是低沉的道:“那洪薯你是不是早就在种了?”
“额……,的确是,那些红薯藤原本是我从一些南洋商人那里发现的。”
“其实那种子根本不算是买得,而是我买了那些南洋商人的瓜果,他们送的!在当地,这些红薯都被当做喂牲口的东西。”
“当时他们说这玩意耐寒耐旱,关键是还不用水浇地,就可以种出很多红薯。”
“我原本不相信,结果种了几个月下来,发现产量确实惊人,而且吃了之后也没什么坏反应。”
“按照本来的打算,是打算等来年开春再多种些,种出来了之后再上报给父皇和大哥的。”
“看没曾想……额……。”
没曾想什么?
没曾想有个傻帽还天真的以为自己的条件很难办到,殊不知完全是正中下怀!
徐达缓缓松开了自己的手。
“此物,确实是神物!这一次,我认输。”徐达开口道。
在朱棡有些不可思议的眼神里,徐达淡淡道:“我行军打仗半辈子,十几岁就拿着刀上战场,可以说如今的地位和功勋,一半靠自己,一半是靠着那些战死的兄弟。”
“比起你们,我更明白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若是从此以后大明再无粮荒,你可知意味着什么?”
在徐达问题下,朱棡开口道:“国土,人口!”
徐达精神一振。
“不错!土地!人口!”
沉默了一会儿,徐达道:“这是我们这辈人的梦了一辈子的事情,看来,有望在下一辈的身上实现了。”
朱棡也微微一笑:“这么说来,天德叔对我跟老四入伍从军的事情,没有异议了?”
“你天德叔刚刚已经答应了此事!”
这时候,老朱从军帐之中走了出来。
朱元璋负手,道:“老三。”
朱元璋看了朱棡一眼。
朱棡点头:“儿在!”
“你想要参军北伐,可以!但是咱给你两个选择。”
“要么做阵前参军,留帅帐之中做一偏将。你天德叔兵法功底深厚,值得你学的地方很多!留在他身边,你学的东西更多。”
“或者……。”朱元璋眼神深邃了一些。
“从伍长做起,暂时抹去你晋王的名号!隐姓埋名从基层开始参军。”
老朱给的两个选择几乎是没有可比性。
阵前参军,那是白捡功劳的位置。
无数将门二代,三代,都是从这个位置上捡功劳开始做起的。
而这个位置,也被默认为是一个镀金的位置。
有时候,一场不大的战事,光是阵前参军就有十几个。
而第二个,就是真正的从伍。
伍长管辖十人,十伍为百户,十个百户为千户。
只要是上了千户以上的将领,那都是有头有脸的。
这也是为了朱棣穿着千户的衣服进营,第一时间就被抓起来。
徐达也看着朱棡。
毫无疑问,若是朱棡选第一个选择,那么他会省心许多。
至少,不用时刻担心朱棡的安危。
而且参军这个位置,说白了就是个摆设,没有哪个大帅会听参军的话。
可要是选择第二个……。
‘小祖宗,你可别犯傻!’
伍长,别说伍长了,就是百户!上了战场那也是要跟着冲锋的。
此次作战的地方是草原,骑马冲锋那是基础。
可再看朱棡那瘦弱的身板,哪里像是骑马冲锋的料子。
诸多原因下来,徐达此时是眼巴巴的看着朱棡。
“爹,儿子上了战场不是为了当摆设,白捡功劳去的!”
“再者,儿子从军,不为成帅才。”
“儿子愿为大明一先锋,为我大明开疆扩土!”
第一个选择,是将自己当成元帅来培养,而帅才,历来位置都是尴尬的。
即便是老朱,也不得不提防。
他绝对不允许出现藩王乱政的苗头。
虽然如今说这些还太早,但是朱棡作为一个了解大明历史的人,还是有必要避免这一切。
朱元璋眼中闪过精光。
对于朱棡的回答没有显得过于意外,却还是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跟骄傲。
“好,这些时日你准备准备,就开始入军随行吧!”
“是!”
第二日一大早,中书省便颁布了一封农事诏令。
诏令的内容并不复杂,大抵就是由三皇子晋王殿下发现了一种可作为粮食的高产量的产物,亩产可达三千斤。
开春之后会在应天府外的皇家庄园进行种植,最多三年,会推广全国种植。
其他如每家每户只能种植两亩,并且红薯不能作为农税缴纳等局限性也相应出台。
中书令衙门,宰相李善长看着手里的奏章,心里头有些不安。
“老师,为何愁眉不展?”
在李善长的身旁,一中年男子奉来一杯热茶,并开口问道。
“这位晋王殿下,近来可是人声鼎沸啊。”李善长抚须道。
“陛下难道不担心这晋王殿下?”
男子继续开口问道。
李善长缓缓收起奏折。
“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只拿他朱家人当自家人!其他人是说不得,骂不得。”
“惟庸,你如今已经是参知政事,未来的次相。对于陛下的心思不要揣摩的太透。陛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臣若是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就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这话,什么意思?”
站在李善长身边的,正是胡惟庸。
洪武三年,胡惟庸就已经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和李善长师生相称。
听着老师李善长的话,胡惟庸拱手道:“老师这是让愚生不要揣摩帝王心思?”
李善长淡笑,缓缓撑着椅子起身。
“不是不揣摩……,而是,该傻的时候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