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完整作品阅读》,由网络作家“妙笔入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叫做《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军事历史,作者“妙笔入梦”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朱元璋鲁明义,剧情主要讲述的是:打饭的差人顿时昂首挺胸,神气十足道:“那是,我们家县令是天底下最好的县令。”马皇后他这个模样,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随后,朱元璋带着马皇后满意的往回走去。“看样子,这李进真的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就当二人往回走时,却看到一名平民打扮的灾民,也端了一个大碗。碗里一大碗米粥,看上去满满当当。......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完整作品阅读》精彩片段
上沪县城外。
当朱元璋赶到赈济流民的地方时,就看到流民们排成几队,正在等待领取赈济粥。
看到这副模样,朱元璋的心算是放下了大半。
只要李进是真的在为大明干实事,朱元璋就觉得李进是个好官。
在来之前,朱元璋一直担心李进在故弄玄虚,摆弄噱头。
目的是吸引流民,可却没有足够的粮食进行赈济。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朱元璋绝对会宰了李进,不管他将上沪县治理的有多么繁华。
因为朱元璋知道,这种操弄民心的官员,会害死很多无辜的百姓。
“妹子啊,看到这些百姓能够在这里吃一顿饱饭,咱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看到一个个被救济的百姓,对马皇后深情的说道:
“如果当初咱能碰到李进这种爱民如子的官员,咱肯定不会造反的。”
这些话落到朱棣以及朱标的耳中,仿佛是天方夜谭。
一碗饭就能解决一个未来的帝王?简直是匪夷所思。
可是马皇后和刘伯温,却是能理解朱元璋的感受。
他们都是从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活下来的,自然知道那个时候会有多残酷。
“走,陪咱去看看,这些米粥能不能填饱肚子。”
朱元璋偷偷抹了抹眼眶,故作豪迈的冲马皇后说道。
马皇后陪着朱元璋往前走去,他们要看看李进的赈济粥,到底会不会饿死人。
二人走到粥棚,就看到锅里的米粥十分的黏稠。
不过令二人不解的是,锅里竟然还插着两根筷子,看起来十分的怪异。
马皇后情不自禁,朝正在给灾民盛粥的差人问道:
“请问,你们这锅里怎么还插着两根筷子啊?”
“这是我们县令大人的规定,赈济粮煮的粥,必须要插筷不倒,不然要被县令大人责罚的。”
那人十分随意的回答,好似理所当然一般。
“再说,如果插上筷子就倒了,那还叫米粥吗?只能叫做清汤,会饿死人的。”
朱元璋听后十分满意,称赞道:
“你们家县令大人可真是好官。”
打饭的差人顿时昂首挺胸,神气十足道:
“那是,我们家县令是天底下最好的县令。”
马皇后他这个模样,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随后,朱元璋带着马皇后满意的往回走去。
“看样子,这李进真的是爱民如子的好官。”
就当二人往回走时,却看到一名平民打扮的灾民,也端了一个大碗。
碗里一大碗米粥,看上去满满当当。
可那位男子却没有立即去喝,反而拿着筷子在那里挑拣着什么东西。
结果挑了很多次,男子也烦了,将碗直接扣在地上,嘟囔道:
“这里面都是沙子,狗都不吃,让俺怎么吃啊?”
说着,就愤愤不平的离开了。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顿时呆住了。
他赶忙走到那人扣下的碗前,小心翼翼的将碗给翻了过来。
想要看看这么一大碗米粥,那名男子为何就这样给糟蹋了?
等碗被翻过来之后,朱元璋就发现了端倪。
这倒掉的米粥里,竟然有着大大小小的黄色颗粒。
朱元璋顾不得地上有多脏,直接伸手从米粥里,拿出来一粒稍大的黄色颗粒。
放在自己眼前,仔细的端详着。
看了一会之后,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变得通红,脑门上的青筋剧烈跳动。
一道咬牙切齿的声音,从朱元璋的嗓间发出:
“李进这个狗贼,竟然往米粥里掺沙子!!”
“他还是个人吗?这个狗官,咱要宰了他!!!”
低沉的声音蕴含着朱元璋冲天的怒火,马皇后看着地上掺着砂石的米粥,也是陷入了沉默。
朱棣等人也看到朱元璋这边出了状况,赶忙上前来查看。
等到听到马皇后将事情叙述过后,朱标和朱棣都是义愤填膺,觉得自己看错了李进。
朱标和朱棣毕竟是皇宫里长大的,让百姓吃沙子这种事情,实在是骇人听闻。
他们纷纷指责李进,让朱元璋去将李进给就地正法。
只有刘伯温眉头紧皱,认为事情并不简单,出声道:
“皇上,臣觉得此事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咱们还是当面问问较好。”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谏言,心里仍旧是十分恼火,他觉得自己被李进给欺骗了。
这让他对李进更加的愤恨,不过还是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冷声道:
“咱就看看,这个李进有什么话好说?”
“摆驾,咱今天就好好看清楚这个狗官的真面目!”
刘伯温却是出言阻止道:
“皇上,臣觉得还是隐藏身份去县衙更好。”
“只有这样,皇上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李进。”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为刘伯温所说有理。
于是就让马皇后和刘伯温,陪同自己前去,会一会这个李进。
.....
上沪县的县衙位于上沪县县城边缘。
朱元璋很快就打听到县衙的位置,然后朱元璋就带着马皇后和刘伯温来到了县衙外面。
朱元璋让侍卫前去通报。
侍卫上前与门口的衙役沟通了几句,却仿佛收到了莫大的侮辱,整个人面红脖子粗的与对方争辩起来。
朱元璋见状,赶忙上前询问原因。
“爷,这些衙役不让我等进去。”
朱元璋顿时疑惑不已,质问道:
“怎么了?难道我等想要见县尊一面,都不让进去吗?”
那衙役看朱元璋气势汹汹的样子,却并不害怕,反而嘲讽道:
“不是不让你们进去,而是要见我们县尊大人,要给钱!!!”
朱元璋听到这话,顿时感觉气血上涌,这衙役竟然敢公然讨要钱财。
“混账,咱大明朝还没有见县令要先给钱的先例,难道你们县令是财神爷不成?”
“你这句话就说对了,我家县令就是财神爷,见过我家县令的就没有不发财的。”
“老爷子,你是真的不懂为官之道啊!!”
李进语重深长的朝朱元璋解释道:
“为官之道,无外乎就是为国为民。”
“商人也是大明的百姓,不能因为商人的地位低下,咱们当官的就要歧视他们,这是愚不可及。”
“要本官说,咱们皇上实在是小了!!”
“小了?什么小了?”
朱元璋听李进说着说着,竟然指责起自己来了,顿时怒不可遏:
“你如果不说清楚,咱非要让皇上治你的罪。”
李进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个格局小了的手势,说道:
“格局小了。”
“士农工商对于国家缺一不可,当今皇上却是重农抑商,生怕商人赚一点点钱。”
“要我看,咱们皇上就是小农思想,看不惯别人赚钱,别人赚钱比他亏钱都难受。”
此话一出,朱棣和朱标却是面面相觑,敢当着皇上的面说皇上小农思想,这李进可真是大胆。
只怕父皇此刻杀人的心都有了吧。
就连马皇后也是在旁边捂着嘴偷笑,你还别说,这个李进还真是说对了。
朱元璋却是仿佛被踩了尾巴的猫,腾的一下子跳了起来,指着李进骂道:
“混账,你敢诽谤当今圣上?咱非得让皇上把你抓进大牢。”
李进却是不慌,抓我?
看你一副财迷的样子,不想赚钱了?
翻了个白眼给朱元璋,随后解释道:
“正是皇上的这个国策,却令天下商人齐齐被人看不起。”
“皇上也不想想,没有商人,这天底下的商品怎么流通?”
“商品不流通,朝廷又如何征收商税?这几年朝廷的支出一直在缩减,还不是因为入不敷出?”
“不想着开源,只想着节流,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可惜啊,皇上是农民出身,对经济一窍不通,终究只能靠收取百姓那一点点税收过日子了。”
“可是本官不同,本官可看不上那些泥腿子的那点银子,要贪就得贪这些商人巨豪的钱。”
朱元璋被李进说的一番话,弄得面红耳赤,想要反驳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只得继续抓着最初的问题不放,怒声道:
“那你也是贪污受贿!!”
“本官不贪污,那些商人怎么敢在上沪县落户?”
李进没好气的回道:
“当今皇上搞得那一套,把商人定为最低等,一点地位都没有。”
“如果本官不收这些钱,你觉得他们敢投资这么多钱到上沪县吗?做梦吧!”
“这些商人一个比一个精明,即便是看到有利可图,但是如果没有强硬的靠山,他们敢乱投钱?”
“那是自取死路,只有在本地有了靠山,有了能为他们解决麻烦的人,他们才会愿意将大笔的银子投到这里。”
“要本官说,这还要感谢当今皇上,如果没有皇上的胡搞一通,又怎么需要我们出来为商人做主?”
朱元璋被李进的话直接整破防了,感情你们这群贪官之所以贪,还是咱的错?
不过朱元璋可不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认为这些贪官全都是品行不佳,道德败坏之人。
污染了整个大明的朝堂,染黑了一方土地,藏污纳垢,欺压百姓,实乃是祸乱之源。
“任你再怎么花言巧语,你也是贪污受贿,是个贪官。”
“咱非得....”
“贪官!!老爷子是非要拿着贪官不放是吗?”
“你可知道,这天下贪官有多少?你又能管得住多少?”
朱元璋话还没说完,李进却是直接出声打断,对着朱元璋厉声喝道。
眼看着朱元璋纠结贪官的事情,李进决定好好纠正一下朱元璋的价值观。
“这天下贪官如同过江之鲫,就算是把所有官员全部拉出去砍头,都没有一个被冤枉的。”
“你又能如何?”
朱元璋被李进出声喝断,微微发愣。
自从登上皇位,这么多年,从没有人敢这么给自己这样说话。
这个混账,一个县令竟敢如此?咱非得好好修理修理他。
等到听到李进后面的话,朱元璋更是勃然大怒,在李进的眼中,难道咱们的大明竟然如此腐败不堪吗?
“你胡说,扬州主簿鲁明义就不是贪官。”
朱元璋却是想起了自己在扬州见到的鲁明义。
虽然扬州残破不堪,但是鲁明义作为主簿,能坚守岗位,并且清正廉直,朱元璋还是挺欣赏的。
“鲁明义?”
李进眉头微微蹙起,好似想起了什么?
“他的确是个清官,可是本官觉得这种清官,才最该杀!!!”
李进的话里杀气腾腾,仿佛一定要杀了鲁明义一样。
朱元璋对李进的杀气没什么反应,但是对李进的话却是感到震惊无比:
“放肆,那是大明的清官,是官员的榜样,怎么能杀了他?”
李进冷笑道:
“鲁明义身为扬州主簿,守着扬州这么好的地方,结果扬州的情况一年比一年惨。”
“正如老爷子所说,鲁明义可能的确是个清官。”
“可是老爷子见过鲁明义治下的百姓吗?”
“鲁明义是个清官,品性纯良,可是他治下的百姓食不饱腹,衣不蔽体。”
“难道你能说他是一个好官吗?”
“当官的不想着为百姓谋福利,却只顾着自己的名声,将一个个能为百姓带来福利的人拒之门外。”
“这种官员难道不该杀吗?”
“像这种官员,皇上将大明的百姓交到他手上,就不怕大明的百姓饿死吗?”
朱元璋想到扬州易子而食的惨状,顿时沉默不语。
李进的话音还在继续:
“真正的好官不一样让自己治下的百姓,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吗?”
“不错,本官是一个贪官,可是本官可以说,本官能让治下的百姓衣食无忧。”
“一个人是不是好官,应该看他的行为,看他是不是为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
“番薯?那是什么东西?”
朱棣打断道。
朱元璋狠狠的瞪了朱棣一眼,李进也没有搭理朱棣,继续道:
“如果一个官是清官,而他的治下的百姓也如他一样,一贫如洗,那这样的官员要他干嘛?”
“让他只为自己的名声着想,让他为了流芳百世,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冻死?”
“如果一个官员是贪官,但是治下的百姓却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难道你说他不是一名好官吗?”
“再说,贪官的产生不在贪官自己,而是在当今圣上!!!”
最后一句话如同深水炸弹,直接将朱元璋的脸色炸的通红。
松江府,通往上沪县的官道上。
“父皇,我听说松江府占地极少,上沪县更是大半在海边,李进即便再厉害,又能招收多少百姓呢?”
朱标对于即将见到这个上沪县县令十分好奇。
李进,正是上沪县县令的名字。
朱元璋也是眉头紧锁,摇了摇头,说道:
“具体多少,咱也不知道。”
“可是这几年,战乱频繁,如果李进真的如鲁明义所说,那他至少招收了十多万百姓。”
刘伯温这个时候却是插话道:
“只怕不止这么多人。”
“我听说,这李进为了招募流民,出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只要是赶到上沪县的流民,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喝到三碗大米粥。”
“不仅如此,凡是愿意落户上沪县的百姓,每户更是发放三两白银。”
“而那些不愿意回归上沪县的百姓,则是一律全部没收田产。”
“他这一顿操作下来,不管是不是上沪县的本地人,全都朝上沪县涌去。”
“这么多年下来,只怕得有数十万百姓定居上沪了。”
朱标被刘伯温这一番言语惊住了,没想到这李进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敢招收这么多的百姓。
朱棣更是大声叫好道:
“好,这李进竟然凭一己之力,赈济了数十万百姓,实在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也是抚须微笑。
如果李进真的能救活数十万百姓,那李进也算是能臣干吏了。
马皇后轻轻挑起帘子,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的百姓,拖家带口朝着上沪县前行。
看到这一幕,马皇后长叹一声,说道:
“看样子上沪县的传闻非虚!!”
所有人顺着马皇后的目光看去,看到这么多流民往上沪而去,他们觉得这个李进,的确不简单。
.....
马车在颠簸中不断前行,临近晌午,几人终于是快赶到了上沪县的境内。
渐渐的,已经能够听到马车外面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
马车内的众人,在听到这一声声的笑声,嘴角也是微微弯起。
在扬州经历的一幕,实在是太揪心了,相比较而言,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更让众人感到身心愉悦。
“大哥,你听外面这是什么声音?”
正在这时,朱棣仿佛听到了什么,朝朱标大声询问。
朱标忙凝神静听,竟然听到一阵阵孩子朗读的声音。
听了一阵后,朱标有些迟疑的学着说道:
“啊喔鹅衣乌鱼?”
“这是什么儿歌?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别说朱标了,就连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没有听说过。
朱棣忍不住好奇,将头探了出去,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高的房子?你们快看啊!!”
朱棣的大叫声,将车内的众人吓了一跳。
“老四,什么事情大惊小怪的?”
朱标这个时候也将头伸了出去。
结果,朱标也变得和朱棣一样。
“爹,娘,你们快来看,这房子跟咱们见得不一样!!”
朱元璋听到二人的叫喊,却是眉头微皱。
自己这个太子怎么还是这么不稳重?
随即,朱元璋就和马皇后先后下了马车,他倒要看看这两个儿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如此一惊一乍的。
然后...
朱元璋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六层的高楼,看上去高达十数丈。
楼房通体灰白色,结构四四方方,好像一个大棺材。
不仅如此,这高楼的占地面积极大,怕不是得有数十亩地。
在这些楼层里面,朱元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房间。
如同蜂巢一般,分割的十分均匀,显得极为的规整。
楼房最上方中央处,还刻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上沪实验小学。
“什么叫做小学?”
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更没有听说过什么小学。
刘伯温同样茫然的摇了摇头。
纵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学这个词。
此刻,在一条大路上,只有他们一行人驻足楼房门口观望。
其他百姓面色如常,好似早就司空见惯。
显得朱元璋他们等人没有见过世面一样。
反倒是有不少人盯着他们几人,好奇的上下打量着。
朱元璋顿时感觉有些尴尬,将几人带回马车,随后对随行的侍卫道:
“去查查怎么回事?”
“遵命。”
护卫拱手离开。
“波泼墨佛得特呢勒!!”
朱元璋等人听着孩子的朗读声,不仅觉得心旷神怡。
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读什么,但是听到读书声,就是一种享受。
很快,护卫就赶了回来。
“爷,查清楚了。”
“说!”
“这实验小学是上沪县县令李进建造的一处私塾,就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
“这所学校,至少有着上千个小孩在里面学习。”
“百姓说县令称之为六年义务素质教育,而且在这里学习是完全免费的。”
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完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私塾?
上千人的私塾?而且这些孩子学习竟然还是免费的?
朱元璋吃惊无比,惊讶道:
“你确定这里面有上千个孩童?全都是免费学习?”
“确定,卑职也是向百姓再三确认。”
“他们说,这样的小学,上沪县还有五个。”
“不仅如此,上沪县还有五所中学。”
那侍卫不敢隐瞒,将自己的探听到的消息全部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朱元璋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这是多少父母一辈子的心愿。
而在自己眼前,这一幕就这样轻松的被实现了。
刘伯温也是在旁感叹道:
“幼有所学,大同之治也不过如此。李进真乃奇人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