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苏茉杨素云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本小说小炮灰在七零,燎的军官宠上天》,由网络作家“言蹊云浅”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由小编给各位带来小说《小炮灰在七零,燎的军官宠上天》,不少小伙伴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下面就给各位介绍一下。简介:【科普:1966年,文化部提出全国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采取统一的稿酬标准,著作稿每千字2~8元,翻译稿每千字1~5元。但文革期间,是停止向作者直接发放稿酬的,而是改为发样刊、票券或物品。直到1977年,才恢复直接发放稿酬。】苏茉想起那堆书中好几本《人民日报金句》,以及后世听过的不少励志歌曲,觉得这个可以搞。她一个学霸,学习学习,再揣摩揣摩,应该还是能搞得定的。......
《全本小说小炮灰在七零,燎的军官宠上天》精彩片段
洗完澡,苏茉坐在房门口,一边擦拭着头发,一边思考接下来的安排。
原主虽然豪富,但她留下的东西,目前真正能用的,其实并不多。
两张存折的钱,不说这个年代不能跨省取钱的问题,就是能,没特殊情况,她也不准备动用。
苏仲黎留下的那八万块钱,是属于苏廷谦和苏廷德两兄弟的。原主父母的那3000块钱,她也准备留着,若有朝一日他们能提早回城,给他们带回去也能有钱用。
剩下原主那1030块钱,看着是很多,但在什么都要买的情况下,估计也用不了几年。主要是她没有票,许多东西都得去黑市买,那价格自然就贵了。
而且,她还得攒资本,等恢复高考后考大学,圆自己的清华梦。然后借着改革的东风,囤房子,做生意,发家致富!
所以,她得有进项!
靠什么挣钱呢?用异能催生水果蔬菜去黑市卖?
只能勉强算一个备选项。
水果蔬菜在这个时代价格低,卖不了多少钱。要卖也只能反季的时候去,卖些这边稀有的品种,才能卖的起价。
若直接跟黑市合作,蔬果不耐放,黑市的人估计也不敢大量吃货,只能小批量供货。但次数多了,风险也就大了,万一哪天倒霉被抓了,那可得不偿失。
所以,在没有找到安全的方式之前,这个只能算备选。
不过,倒可以去黑市的时候,顺带卖一点,挣点外快。
既然催生低价值的效益不高,那就催生高价值的。
她记得,东北是有不少野山参的。若她能找到野山参,那么她就可以催生野山参去卖。
她记得其他年代文中,一根野山参,都能卖一两百块钱。她若能两三个月卖一根,那与那些领工资的也没差多少了。
但这只能算私底下的收入,不能摆到明面上。
在末世苦哈哈的,在这里,她想过上能吃肉的日子。所以,她要想过的好又不被人非议,必须有一份摆在明面上的收入。
原主作为纺织厂的宣传干事,文笔还是很硬的。在海市的时候,就经常给报社投稿,几乎就没有不被采用的。
本来,这个特殊时期,投稿是没有稿费的,一般都是发点票证或者给个样刊。
后来,报社的编辑爱惜她的才华,给她申请了一个所谓“编外通讯员”证,就类似临时工,这样她的投稿就能算稿费了。可惜这个证申请下来才一个多月,原主就下乡了。
苏茉想了想,上个月原主貌似是收了二十多块稿费的。
【科普:1966年,文化部提出全国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采取统一的稿酬标准,著作稿每千字2~8元,翻译稿每千字1~5元。但文革期间,是停止向作者直接发放稿酬的,而是改为发样刊、票券或物品。直到1977年,才恢复直接发放稿酬。】
苏茉想起那堆书中好几本《人民日报金句》,以及后世听过的不少励志歌曲,觉得这个可以搞。
她一个学霸,学习学习,再揣摩揣摩,应该还是能搞得定的。
这样,她就有了一个明面上的收入。
这个时代,给报社投稿能被采用是非常有面儿的事,这样她在大队的地位也会提升一些,如果有什么竞争老师之类的职位,应该也容易一些。
干农活拔拔草种种菜的,她或许还行。但真要花大力气干的,她估计也不成啊,真是泪目!
而且,她记得,1972年M国总统尼克松就会访华,这些官媒都是狗鼻子,最能捕捉某些信号,到时候肯定会连载一些M国的小说来释放某些信号。
到时候,她也可以跟报社申请接一些翻译稿件,这样又多一份收入。
她打小接受双语教育,英语可不要太好。况且,原主也是会一些英语的,也不怕穿帮。
原主之所以能有那么多侨汇券,是因为原主的大伯爷苏仲清在建国初就全家移民外国了。
1955年,国家开始使用票证后,苏仲黎便给国外的哥哥去信,也不知他们兄弟二人如何谈的,总之此后每年,苏仲清都会给他们汇一笔款。靠着侨汇券的票证,原主家基本就没有缺票的时候。
广东省10元面值的侨汇券(侵删)
偶尔,他们也会辗转寄一些东西回来,其中就有英文书籍。苏廷谦年轻时候是留过洋的,会英语,所以也教了苏茉一些。
如今算来,她也算有挣钱三计了,就且先这些,后面再看看有没有其他更挣钱的方式。
挣钱的事搞定了,现在就是买东西了。
她记得,书中原主父母会在半个月后,被下放到隔壁大队牛棚。
就原主什么御寒物资都没有带的样子,他们的境况更不堪,肯定也不会有,她得提前给他们准备好这些。
原主带的棉花票不少,但做这么多东西,肯定是不够的,她还得去黑市再弄点棉花。
弄了棉花还不算,她还得去跟别人学学如何做棉衣,不然父母的,她都不知找谁做。
至于棉被和褥子,倒是可以找人做。要是人问起,就说要结婚了,做来当嫁妆。
还有其他日用品,也要赶紧买回来才行,不然真的很不方便。
现在秋收已经接近尾声,而且原主干活也很慢,厚着脸皮的话,应该也能请到假。
所以,她准备明天请个假,去县城一趟。
把要用的东西买齐,顺便买个礼物感谢陆小兰这两天对她的照顾。
至于陆长征,就不用了,以身相许了都。
这样想着,苏茉又转身进了房间,拿出纸笔,给苏廷德写了一封信,明天去县城的时候,寄给他。
信中,隐晦的提及她听说父母下放的地方在她隔壁大队,她会想办法照顾,让大伯不要再奔走,免得被人钻了空子。
还有,就是告诉他,今年大伯爷的汇款应该快到了,记得安排人去签,免得便宜了别人。
虽然这个时期特殊,但国家正缺外汇,有人汇款,都是收的。
见老儿子来帮自己干活,李月娥十分高兴。虽然拔花生并不累,但儿子有孝心,她也就休息休息。
陆长征虽然不爱干农活,但干起来速度也是很快的,三两下就把划给李月娥的活给干完了。李月娥去记分员那里,把今天的工分记上,一天7个工分。
记完,母子二人便一起回去了。
陆家村大队每天上工前,都会给每个人分好任务。早完成就可以早回家,要是没完成,那不管多晚,你都得做完,不然就算消极怠工,扣工分。
李月娥看着帅气的儿子,内心十分骄傲。她这老儿子,真是没得说。
打小就聪明,样貌更是整个大队一等一的俊,而且也有能力,年纪轻轻就靠自己拼到如今的位置。
不过想到儿子身上的伤疤,李月娥心里是又骄傲又苦涩,农村孩子要出头,真是不容易。
“你这两天准备准备,到时候去相看,对方是文工团的,你又在部队,正合适。”李月娥道。
“娘,不相看了,我跟苏知青处对象呢。”
“什么?”李月娥惊的差点没跳起来。
“是因为村里那些碎嘴婆娘的话?这你不用理,看我不去撕了她们。公社领导早就下来教育过了,这些陋习是要不得的。”
这几年,不断有知青下乡来,跟当地村民们,因见识习惯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少矛盾。因此,公社定期都会派人下来,给各大队的社员门进行思想教育。
“不是,是我看上苏知青了。”陆长征回答的干脆。
一瞬间,李月娥胸口堵着千言万语,竟不知如何开口。半晌,才哆嗦出一句:“你、你…怎么就看上她了?”
“她怎么了?我觉得她挺好的。”
李月娥:……
这苏知青是漂亮,可是这人,她看着就是个娇贵的。不是说她长得白净就是娇贵,城里来的知青,大部分都是白白净净的。可这苏知青,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一看就是娇宠着长大的。
这样的人,会下乡来,那肯定是家里出事了。
陆家村生产大队是有定报纸的,她公爹和男人都看,他们讨论的时候,她也经常在一旁听着。对城里的形势,多少了解一些。
先不说跟她处对象,会不会影响老儿子前程。
就说这女人,太漂亮了,也不好。
书上不也说了嘛,自古红颜多薄命。说句得罪人的话,这苏知青,她看着就不像长命的。
这要真娶了她,能落得什么好?
“长征啊,你要不要再思量思量?”李月娥满心苦涩,这老儿子打小就是个有主意的,他定下的事,只怕不容易改。
“这苏知青一看就不是个干活的料,不适合我老陆家。”
“不会干就不干,我没准备让她干农活,到时候有我津贴养着,她顾好我们的小家就成。”陆长征应道。
“啥玩意?”李月娥声音都拔高了。
她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都没说不让她干农活。这才刚处上对象,就准备养着了。
怪不得人们都说,有了媳妇忘了娘。
这也是个没良心的。
李月娥真是被气到了。
“那你跟苏知青处对象,之前说好的相看怎么办?”李月娥语气也不好。
“直说呗,就说我已经有对象了,不相看了。”
“这怎么能?对方可是公社妇联主任介绍的。”李月娥不同意,万一儿子去相看后,又看上对方了呢。
虽然这样好像挺不是东西的,但她宁愿儿子不是东西。
“没什么不能的,直接说就好。相看本来就是互相的事,我有对象再去相看,不是更不好。”一个公社的妇联主任,他还不看在眼里。
“这……”李月娥还想再说什么,就被陆长征打断。
“娘,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强调作风问题,娘是准备让我犯错误?要是被人知道我有了对象还去相看,那我这身军装可就穿到头了。”
“娘,娘没让你犯错误。”李月娥吓了一跳,“这不是刚处上,别人还不知道嘛。”
“现在只怕大家都知道了,我刚才载苏知青回来的时候,路过大队部,被那些晒谷的婶子们瞧见了。”
“你,你……”李月娥只觉得一股热血往脑上涌。
她这老儿子肯定是故意的!去知青点,哪里需要经过大队部。还让那些碎嘴的婆娘看到了……
想到李翠花今天就是在那里晒谷子,李月娥眼前阵阵发黑。
以李翠花那见不得她好的性子,只怕已经宣传的满大队都知道了。
看来,那个相看是去不得了。只是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妇联主任,她还想着,等村里的妇女主任退下来,能不能争一争,看来是没戏了……
“那你跟她处对象,你爷的身体咋办?不是说好这次回来就结婚的?”
“按正常计划就行,我们先处两天对象,你过两天再去提亲,到时候就领证结婚。”
“你这么急?人苏知青能愿意?”
她娘家村里可就有娶知青的,人家可不跟农村人一样,看对眼了就结婚,而是要先处个半年一年对象的,通过了革命考验才行。
苏知青看着比那些人更娇,愿意跟她老儿子这样,着急忙慌的就结婚。
“她很通情达理,我们家情况特殊,她会愿意的。”陆长征道。
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再努力一把就能成。
起床的哨声一响,苏茉立刻就醒了,应该是原主在那十几天养成的条件反射。
马小娟和陈兰也是,此刻已经坐起来准备穿衣了。
“苏茉,快点,5点半就要到大队部集合。”马小娟催促道。
秋收的时候,都是5点吹起床哨,五点半到大队部集合,听大队长安排今天的生产任务。
陆家村大队一千多口人,能参加劳动的有800多人。这800多人,又分了八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里,又有五个生产小队。
大队长会在当天早上把生产任务安排给生产队长,然后再由生产队长分给各个小队长。小队长再带着自己的队员到任务地段,按实际情况,现场给大家分配任务。
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流程。
“苏茉,你快点。今天的早饭是红薯,迟了,大的都被人挑走了。”马小娟又催了一句。
秋收的时候,很早出工,根本来不及在家吃早饭,大家都是头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带着,在路上边走边吃。
“小娟,我今天还想再请一天假,去县城买点东西。”苏茉迟疑了一下道。
事情还是越早做完越踏实,万一中间有什么变故,她也有时间调整。等秋收完再去,时间就有点紧了。
“那你得去跟大队长说,他可不一定会批。”
马小娟也好想请假,但她感觉大队长有点针对她,也不知道她哪里得罪他老人家了。
“你要是能请成功,去了县城帮我也带点东西呗,我待会儿给你钱票。”
“行。”苏茉点头。
马小娟和陈兰出去后,苏茉也拿了衣服换上。
苏茉从原主的衣服中,挑了比较低调的卡其色裤子和白色衬衫,然后穿了双白布鞋。齐肩的头发则被她编了两个小辫子,垂于肩侧,美丽中又带着俏皮可爱。
在外面洗漱的知青们,见苏茉穿成这样出来,都有些惊讶。
“苏知青,你今天又不去上工吗?”郑彩萍问,眼中带着羡慕,这样的衣服她要是也有一身就好了。
“嗯,今天不去,有事想去趟县城。”
“工分很少的话,就分不到多少粮食,这里冬天很长的。”郑彩萍提醒。
虽然苏茉一天撑死可能也就挣4个工分,但4个工分也好啊。
“我知道,没关系。我家里人会给我邮东西和汇钱。”苏茉扯了个借口。
郑彩萍:……
敢情是她多操心了,人家可能根本就不在乎这点工分。
如果两三年前,她或许还会说苏茉思想觉悟不行,下了乡就该好好支援农村建设。但她都下乡三年了,也早就明白了,他们这群人就是城里养不下,塞到农村来的,到哪都不受待见。
跟她同一批来的知青,但凡家里有点能力的,都想办法回城了。
苏茉打水湿了毛巾,擦了擦脸。至于牙,就只能漱口了。
虽然她空间有牙刷,但明面上她是没有的,所以只能忍着。
还是得赶紧去买东西,连牙都不能刷的日子,实在是太难受了。
苏茉在房间的细绳上晾好毛巾,正想着该怎样向大队长请假,就听见外面有人叫她。
正想出去,马小娟就跑了进来,对着她挤眉弄眼。
“外面有个军人同志找你,长的挺俊的,是你对象么?”
苏茉想了想,大队这里是军人又长得帅的,应该就是杨素云了,便点点头。
“那还不错,若是他的话也还可以。”
苏茉:……
昨天还劝她不要嫁来着,马小娟,想不到你竟然这样的,还是个颜狗。
“快出去吧,人家等着了。”马小娟推了苏茉一把,然后又把她拉住,“对了,你要是去了县城,帮我买一斤鸡蛋糕回来,要是方便拿,就再帮我带一个搪瓷盆回来。”
说完,把钱票给苏茉。
她们这屋,就陈兰一人带了搪瓷盆,三个人排队用,太麻烦了。其他的,她也不敢叫苏茉带,苏茉这么娇弱,估计也拿不了多少东西。
苏茉接过钱票便出去了。
杨素云在知青点的篱笆外站着,看见苏茉走来,眼睛一亮。
他对象就是好看!
“陆同志,你找我?”
杨素云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热乎的鸡蛋,递给苏茉,“刚煮的鸡蛋,趁热吃了。”
这个年代,鸡蛋可是金贵的东西。农村许多人,就靠这点“鸡屁股银行”换东西了。
虽然这是自己新上任的对象,但苏茉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习惯了依靠自己的苏茉,一时还不太习惯被人关心。
“你呢?你吃了吗?”
“你吃!”杨素云没答,而是让苏茉快吃。
他一个大男人吃什么鸡蛋,他对象生病刚好,正是要补的时候。
“我们一人一个。”苏茉把手中的鸡蛋剥了壳,递给杨素云。
见杨素云不接,便直接递到他嘴边。
杨素云嘴角高高翘起,他对象真心疼他,有好吃的都要分他一半。
最终,还是不忍拂了她的好意,张口把鸡蛋吞下。
然后把另一个鸡蛋拿过来,三两下剥了,递到苏茉手边。
看着苏茉把鸡蛋吃完,杨素云这才把手中提着草篮子递给她。
“我昨天在村里换了些鸡蛋,你病刚好,每天煮一两个补补身子。”
苏茉震惊的看着他,想不到这个男人还这么细心,一时间竟不知该不该接。
这种草篮子是用麦秆编织的,椭圆的圆柱体形状,挺深的,能放不少鸡蛋。杨素云在上面铺了一点麦秆,看不清楚有多少,但一两斤是肯定有的。
“不,不用了,你拿回去家里吃吧。”苏茉觉得有点多,如果几个,她可能就收了。毕竟她在末世,也好久没吃过鸡蛋了。
“家里吃的有。你病刚好,正是要补的时候。我是你对象,给你送点鸡蛋很正常。”
杨素云蹙眉,很不喜欢苏茉这副跟他客气的模样。刚才不还给他剥鸡蛋吃了么?
“可是,有点太多了。”苏茉道。
杨素云瞬间多云转晴,他对象真是个好同志,半点都不贪心,就这点鸡蛋都嫌多。
“不多,快拿着。”杨素云把篮子又递了过去,就一点鸡蛋算什么。他还想着待会儿去县城供销社问问,有没有麦乳精,给她买两罐回来。
麦乳精可是个精贵东西,一般要大城市的供销社才有,他们县城的供销社,还不一定有的卖。
【科普:麦乳精首次进入中国,是在1920年一名叫王亚卿的商人从英国引入的,首站是上海,当时王亚卿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麦乳精,很快在上海引起轰动,受到许多名人和政要青睐,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
1937年,上海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生产技术,研制出国产的麦乳精“乐口福”。一经推出,就备受追捧,一度成为“奢侈品”。
麦乳精是在80年代初期,才开始在国内风靡的。在此之前,麦乳精一直属于高端奢侈的营养品,价格高昂,且在大城市才有的卖。70年代,许多人甚至没听过“麦乳精”一词。
生产:1976年前,麦乳精基本只在上海有生产。特殊时期结束后,各地陆续引进麦乳精的生产技术,麦乳精产量增加,价格下调,开始进入老百姓眼中,直至在80年代开始风靡。】
苏茉最终还是接了,一提,分量还不轻,估计得有两斤多。
“你待会儿是要出去?”杨素云问。看他对象这打扮,可不像是要待在知青点休息的样子。
“嗯,想请假去趟县城,买点东西。”
“正巧,我也要去县城,等会儿我带你一起。”这不是赶巧了,他正好也要去县城。
“秋收的时候,村里没驴车去县城,你走过去,估计得两三个小时。我骑车带你,快一些。”
苏茉想想也是,便应道:“那就谢谢陆同志了。”
“不客气。那你知青点等着,我过会儿来接你。”杨素云说完便走了。
知青点的人早就好奇了,见苏茉提着一个草篮子进来,郑彩萍率先忍不住问道:“苏知青,那是谁呀?”给你送的什么东西?
“我对象。”苏茉道,没什么好隐瞒的。
“啊?你什么时候处上对象了?”郑彩萍大惊。
知青点几个男知青脸色也有些不好,苏茉可是知青点最漂亮的,就这么被人撬走了。
“昨天。”苏茉言简意赅。
“看他穿着军装,莫不是就是支书家当军官的那个儿子?”
苏茉点头,不欲多言,拎着草篮子进了房。
这时,老知青们的脸色都有些微妙。
他们来的久,是知道支书家有个当军官的儿子的,听说官还挺大。想不到苏茉运气这么好,刚下乡就处上支书家当军官的儿子了,怪不得今天都不去上工了。
另一个女知青林霞的脸色,就更精彩了。
当初杨素云那房子建好,村里的大婶们去围观的时候,她也去看了一眼,当下就喜欢的不行。她虽是城里来的,但一家六口挤在两房一厅里,她连自己的房间都没有,只能和妹妹一起睡客厅角落的双层床。
她长得也不差,也曾幻想过杨素云回家探亲与她看对眼,然后她住进那房子的情景。
想不到如今竟被苏茉截了胡。
当下恨得咬牙切齿,心中暗暗骂道,真是个狐狸精。
说不定那天,苏茉就是故意等在河边,看准杨素云到了才跳河的。不然她哪天请假不好,偏偏那天请假。
真是好有心机!
小说《小炮灰在七零,燎的军官宠上天》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我们怎么没给家里做贡献了,卫国每月也给家里交了钱,我也给老陆家生了俩大胖孙子。”陆桂花不忿道。
“老二是给家里交钱,你们一家不搁家里吃喝?交钱也就这两年的事,之前呢?一家四口,活干的最少,吃的倒是最多。”
“娘,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的大孙子。”
“大孙子咋了?我告诉你,我不是赵九香,只把男娃当个宝,生儿子在我这里,当不得功臣。在我这里,只有孝顺的,才是有用的。”
“要是生的儿子都跟老二那样,那还不如不生。”
自从陆卫国为了娶陆桂花做出那样的事,她就对他失望了。
陆卫国刚回到家,就听到他老娘这一句,当下就委屈上了:“娘,我又怎么惹你了?怎么就还不如不生了。”
“怎么惹我了?看看你娶的好媳妇,简直就是个搅家精。等老三摆了席,立刻就分家,带着你媳妇另过去,别在我跟前碍眼。”
“陆桂花,你又干什么好事了?”陆卫国直接开吼。
娘的,他在厂里累死累活,回来还要受这鸟气。
“我能干什么事,我不过就说了句让娘一碗水端平。”陆桂花哭喊着,“娘给老三家的400块彩礼,我还不能说一句了。”
“400块彩礼,有200块是老三给的,家里只给了200块。”李月娥冷冷的道。
“老二,你来说。这200块,家里该不该给老三出?”
“该。”陆卫国猛点头。
“当初给你媳妇50块彩礼,家里给少了吗?”
“没给少。”陆卫国道。那个时候在乡下给50块钱,也是很体面了的。
“家里要给多少彩礼,你媳妇有没有资格管?”
“没有。”
“那问问你媳妇在闹什么?她要是对咱家不满,让她收拾收拾回她娘家去,娘再给你娶一个。”李月娥扔下这句话,就甩手进了房。
陆桂花瞬间吓得不敢哭了,拉着俩儿子灰溜溜的回了房,哪里还敢再闹。
鸡飞狗跳的,除了陆家,还有柳家。
柳广英上班后,就去打听与陆长征处对象的知青是谁。因为有前一天做棉被的事,很容易就打听出来。
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到达县地区是归口宣传文教口的,知青的档案都在公社的宣传干事手中。
柳广英找了个借口,跟宣传干事邓恒说要调一下公社女知青的档案。
邓恒本想直接就给她的,忽然想起前段时间,书记特意给他们培训过的关于工作保密性的问题。便找个了借口,说要找一找,待会儿给她送过去。
等柳广英一走,邓恒便立刻找书记庚长青请示去了。
柳广英在办公室等了许久,都没等来档案,反倒等来公社书记的电话,让她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柳广英心里一个咯噔,赶紧反思自己最近的工作,似乎并没有什么出错之处。这才松了口气,拿上笔记本过去,听听书记有什么新指示。
柳广英过来后,庚长青摆手让她坐下,随后开口问。
“听说,你要调公社女知青的档案,是工作中遇到问题了?”
“没有,我主要是想多了解咱公社女知青的情况,方便以后开展工作。”柳广英内心有点慌,但面上不显,她这个借口也是说的通的。
“我记得每接收一批知青,公社都会开会把知青的档案给相关的干部通阅,你当时没记录好你要的信息?”庚长青看着她,眼神锐利。
柳广英有些心虚:“我,我当时记得不够详细。”
“下次做工作时仔细一点。”庚长青道,语气很温和,可气势却压得人喘不过气。
红旗公社发生的一切,陆长征和苏茉并不知情。
到了县城后,两人直奔邮局。苏茉是要寄信,陆长征则去给部队打电话。
“是给家里寄信吗?”陆长征问。
“嗯,给我大伯寄,我大伯在桂省的部队。”
既然都要结婚了,苏茉也不准备瞒着陆长征家里的情况,但也不会全说。毕竟,这个男人,也只认识不过两天。
“要不要给家里拍个电报,说一下结婚的事?”
“不用,我父母跟我脱离关系了。”苏茉没有多说,但该透露的信息还是透露了。
若这个男人要反悔,也没什么关系。
“别怕,有我。”陆长征偷偷握了下苏茉的手,给她安慰。
虽然早就猜到了,但真正确认又是一回事,陆长征不禁有些心疼苏茉的遭遇。
恰好这时,县革委会的人开着车从邮局门口呼啸而过,车上还有两个五花大绑胸前挂着牌子的人。
陆长征瞬间更心疼了,他不知道未来岳父岳母什么情况,但可以想象那段时间,他媳妇有多艰难。一个从小就被如珠如宝宠着的人,一夕之间整个家都散了,自己还要到遥远的地方下乡当知青。
该有多难过!
“放心,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等风声过了,我再帮你打听情况。”陆长征小声保证。
苏茉没想到陆长征不仅没介意,还要帮她打听父母的情况,不禁朝他感激的笑了笑。
“谢谢你,陆同志。”
“你是我媳妇,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陆长征说的坚定。
这个年代,邮寄书信,本埠是4分钱,外埠是8分钱。所以邮票面值,大部分都是4分和8分的,也有少量22分、43分、52分等面值的。大面值的邮票都是用于国际信件,22分是国际航空信的邮票。
在国内,如果距离较远,就要多贴一张8分的邮票。如从黑江省寄信到桂省,则需要贴2张8分的邮票。
22分面值的邮票
52分面值的邮票
因为以后准备给各报社投稿,苏茉直接一次性买了50张8分钱的邮票,花了4元钱。然后又在邮局买了50个信封(2分钱一个),10本信纸(一毛钱一本),2瓶墨水(0.24元一瓶),加上买邮票的钱,总共花了6.48元。
陆长征打完电话出来,见苏茉买那么多信封信纸,以为苏茉是买来以后给他写信的,愉悦的伸手拿了过来,自己提着。
县里的供销社离邮局不远,陆长征把东西挂在车把手后,两人直接推着车走了过去。
“我想买些棉花,可是我的票不够,你知道哪里有自由市场吗?”苏茉小声的问。
这次先探探底,下次自己来就知道门路了。
陆长征嘴角微微抽搐,看来他媳妇也不是个乖觉的,看她这熟门熟路的样子,估计在海市没少去黑市。只是他媳妇这样貌,去黑市实在太不安全了。
“我今天穿着军装,不太方便去那个地方,你需要多少棉花?”
陆长征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并不排斥自由市场。供销社没得卖,又赶上要用的时候,可不就得去那个地方。
苏茉算了算,报了个数:“大概要30斤吧!”
陆长征吓了一跳,他媳妇这是要干啥?她知道30斤棉花有多大吗?他今天骑的是自行车,可不是拖拉机。
“媳妇,你这是要干嘛?”
“这…那什么,结婚不是要嫁妆嘛,我想打两床被褥。”苏茉有些不好意思。
陆长征心情瞬间舒爽的不行,嘴角高高翘起,看来这桩婚事也不只是他一头热嘛,他媳妇这都开始准备嫁妆了。
“这个直接去公社定做就行。我们公社有自己的集体作坊,在里面定做,用的棉花还不需要票,按市价给钱就行。”
红旗公社有种植的棉花,每年收的棉花,都是留够了公社集体作坊用的,有多的才卖给收购站。
“这么好?”苏茉眼睛一亮,“那棉袄那些做吗?”
“这我也不清楚,我们待会儿去问问。”陆长征道,他也是前两年家里写的信上说了一嘴。
前几年新来的书记确实有两把刷子,自他来了以后,红旗公社的经济比之前可好了太多,社员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自他来了之后,红旗公社的大队,就再没出现闹饥荒的情况。
两人聊着,便到了供销社门口。各公社都还在秋收,进城的人较少,所以供销社里人并不多。
因为是小县城,供销社并不像海市那样,按不同的类型分供销社,而是就一个大的供销社,里面分不同类型的柜台。
苏茉先到卖日用品的柜台,对售货员大姐道:“同志,你好。麻烦给我拿2个搪瓷面盆,2个搪瓷缸,2个铁壳暖水瓶,2把牙刷,一支牙膏,一块香皂,一块肥皂,一卷卫生纸。”
那售货员大姐见苏茉报出一连串东西,愣了一下,随后笑道:“同志这是准备结婚了,来置办嫁妆?”
苏茉抿嘴微笑点头。
趁着这次有人搬东西,一次性买了,省的下次自己来买还得自己搬。
虽然她有空间,但这段时间她可是众大婶关注的焦点,能不用空间还是先不用。而且原主给人的印象就是身娇体弱,她若是忽然变成大力怪搬一大堆东西,大家肯定会觉得违和。
她刚才也看到了,供销社有竹筐卖,到时候竹筐一装,上面布一挡,人们也不知道她了买什么。
“这位军人同志就是你对象吧?两人都长得这么俊,真是十分般配。”大姐笑呵呵的夸道。
她最喜欢这种置办嫁妆的,买的东西多。她们虽然是铁饭碗,可是每个月也是有任务的,要是完成的差,可是要被主任批评的。
“那搪瓷面盆、搪瓷缸、暖水瓶,我都给你拿牡丹花喜字那款,那花色可鲜亮了,特别喜庆,最多人买这款。”大姐笑呵呵的向苏茉推荐。
“行,就听大姐的。”这年头东西都差不多,苏茉没什么特别的要求。
大姐见苏茉听了她的推荐,也很高兴,很快就把苏茉要的东西点了出来,摆了满满一柜台,然后开始报价。
“搪瓷面盆2.53元一个,两个5.06元;搪瓷缸0.98元一个,两个1.96元;铁壳暖水瓶5.4元一个,两个10.8元;牙刷0.34元一把,两把0.68元,牙膏0.36元一支,香皂0.5元一块,肥皂0.38元一块,卫生纸0.23元一卷。”
“一共19.97元,4张工业券。”大姐笑道。
【科普:工业券是1961年底发行,购买范围较广: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轴线、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线手套、铁壳暖水壶、竹壳暖瓶、运动鞋,雨伞、棉胶鞋、缝衣针、缝衣线、油布雨衣、夹胶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龙内衣裤、皮鞋、闹钟、收音机、腰带、刀剪、进口刀片、各类箱包、巧克力糖块及定量之外的香烟、茶叶、白酒等。
工业券的发放,是按工资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
购买工业品的时候,大致每5元钱,需要给一张工业券。】
【PS.这些都是作者查到的资料,如有不对,欢迎大家指正。】
苏茉利落的给了钱和票,大姐开心的把东西都给苏茉装在网兜里,两个易碎的暖水瓶则单独放。
大姐把东西装好后,直接递给陆长征,笑呵呵的继续道:“同志,还有新到的床单被面,要不要也给你拿来看看?”
“行!”苏茉点头。
之前看小说,都说供销社的售货员态度很差,看这大姐,简直就是售货员中的清流啊。苏茉简直不要太满意,要是有评分的话,一定给她十分满分。
最新评论